2025年10月進入尾聲,全國各地區項目遍地開花。據維科網智能制造不完全統計,本月共有30個智能制造相關項目在全國多地取得關鍵進展,涵蓋鋰電池、智能家居、機器視覺、低空經濟、工業控制等前沿領域,總投資規模突破200億元。遠景動力、小米、英威騰、埃科光電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密集布局,反映出中國智能制造正從“點狀突破”邁入“系統競爭”的新階段。
1
項目動態掃描:
多元主體參與,結構節點顯現
從推進階段來看,10月項目呈現出“開工密集、封頂集中、投產有序”的整體特征。
圖表來源:維科網智能制造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
開工類項目10個,為2026-2027年的產能儲備打下地基,涵蓋超弦科技高可靠性智能控制設備研發中心、瑞普森線路板及AI智能制造項目等;
封頂或竣工類項目達11個,標志著2024-2025年開工的項目已進入實體化尾聲。包括合肥埃科光電配套樓、寧化智能制造產業園(二期)1號樓等主體結構完成;簽約與投產類項目分別為5個和3個,如奧星機器人工廠簽約、小米智能家電工廠投產,顯示出項目梯隊逐步成形。
在投資規模方面,項目分布呈現“頭部引領、中部夯實”的格局。除遠景動力宜昌基地以120億元引領之外,浙江諸暨的盾安環境智能智造總部基地以50億元重金投入,聚焦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部件,展現了傳統零部件巨頭的轉型決心。
與此同時,10億至20億元區間的中大型項目成為絕對主力,如英威騰長三角總部(20億元)、溫州未來智能家居基地(13.6億元)等。資本正集中涌入工業控制、智能家居等技術融合前沿,主戰場態勢已然清晰。
一批“隱形冠軍”在細分領域加快布局。開源自動化在江西章貢投入2.5億元聚焦稀土永磁智能裝備,突破磁性材料成型技術瓶頸;超弦科技在長沙岳麓高新區建設1.2億元智造中心,瞄準工業控制系統的國產化替代。這類項目雖不是百億規模,卻是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支撐環節。
從階段來看,十月是一個“結構性節點”。這意味著2025-2027年將迎來產能集中釋放期,尤其在儲能電池、智能家電、工業視覺等領域。
值得注意的是,10月27-28日,一批具有象征意義的項目為本月收官,清晰地指向了未來產業的演進方向:
東風商用車車身智能制造升級項目(試生產,預計近期正式投產):覆蓋裝焊、涂裝、裝配三大核心車間及智慧園區配套設施。建成后,將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車智慧工廠,智能制造成熟度評價達4.0級以上。
小米智能家電工廠(投產,一期25億元):這是小米繼汽車、手機工廠后的第三座智能生產基地,占地50萬平方米。未來,小米計劃在北部園區擴建產線,以滿足洗衣機、冰箱等大型家電的生產需求。
弓億低空智能無人機研發制造一體化項目(簽約,10億元):將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從概念推向制造,錨定低空經濟新賽道。
奧星智能機器人工廠(簽約):以“無人化運輸系統”為核心,致力于打造“黑燈工廠”的樣本工程。
九識智能無人車物流運營中心(落戶):致力于無人物流設備的運營與售后支持,打造覆蓋華南的智能無人車運營樞紐。
2
四省占據約六成項目,智能制造布局深化
從地域分布來看,江蘇、湖北、安徽、廣東四省成為本月智能制造項目的主要承載區,合計占比超過60%,共同構筑起橫跨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區的智能制造“新動脈”。
圖表來源:維科網智能制造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
其中江蘇省以8個項目領先,覆蓋蘇州、淮安、張家港、無錫等城市,體現出其在高端裝備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集群厚度。湖北省依托武漢、宜昌、十堰形成制造升級“金三角”,圍繞新能源電池與智能網聯汽車展開布局。安徽省則在機器視覺、低空經濟、新型顯示等新興賽道加快落子,構建差異化競爭力。
政策層面,地方政策的導向正變得愈發具體和銳利,從資金扶持轉向對關鍵技術路線和產業生態的精準塑造。
江蘇在《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2025行動計劃》中,明確列出了“工業機器人應用率提升30%以上”等數百項具體指標,并重點扶持“工業控制與能源電力”等核心環節。其中還明確提出建設“智改數轉”示范工廠和行業標桿,與蘇州IMS產業園、淮安曼恩斯特生產基地等項目高度契合。
湖北的《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三年行動方案》則直接將“下一代儲能電池技術”與“年產能力爭突破100GWh”作為核心目標。
安徽在《“數字安徽”建設總體規劃》中,清晰劃定了“一區一鏈”產業布局,明確將“蚌埠”列為新型顯示和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區。
產業鏈結構同時出現深刻變革。三類企業正在重構制造邏輯:終端整合型企業(如小米、東風、盾安環境)向下控制制造環節;技術向上型公司(如英威騰、埃科光電)從方案提供商向制造端延伸;場景跨界型玩家(如弓億無人機、九識無人車)以新場景為切口重塑制造路徑。它們不再遵循傳統的"上下游"關系,而是在智能制造網絡中交叉滲透、相互定義。
中國智能制造研究院專家張明認為:“智能制造已從設備更替、產線升級的初級階段,進入系統重構、生態競爭的新周期。區域之間不僅是項目的數量競賽,更是產業鏈協同能力與創新反應速度的較量。”
3
結語
十月的項目圖景表明,中國智能制造的競賽已從‘單點突破’進入‘系統重構’。未來的產業格局,將由投資規模、長三角的生態構建能力、中部地區的集群升級速度,以及誰能在低空經濟、機器視覺等新興賽道率先完成‘研發-制造-應用’的商業閉環來共同定義。
|
|
(版權所有 防爆云平臺 © Copyright 2009 - 2024 . All Rights Reserved.)